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 (空气) 1、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: 实验现象: ①红磷(不能用木炭、硫磺、铁丝、镁带等代替)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, ②冷却后,打开止水夹,进入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1/5体积。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/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: ①红磷不足, ②装置漏气 ③未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。
2、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。
3、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,大约是氮气为78%、氧气为21%(氮气比氧气约为4︰1)、
稀有气体(混合物)为0.94%、二氧化碳为0.03%、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.03%。
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,属于混合物。 4、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,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,
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、CO、NO2,这些气体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。 5、捕捉空气(获得某处气体样品)的实验方法: ①用一个集气瓶,装满水,到某处后,将水倒掉,盖好集气瓶即可。
②用一个干瘪的气囊,到某处后撑开、扎紧口即可。
③用一个注射器到某处吸取即可。 (水) 1、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,江河、湖泊和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/4,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/3。
淡水资源却不充裕,地面淡水量还不到总水量的1%,而且分布很不均匀。 2、水的污染来自于 ①工厂生产中的废渣、废水、废气, ②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, ③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、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。
3、预防和消除对水源的污染,保护和改善水质,需采取的措施: ①加强对水质的监测, ②工业“三废”要经过处理后再排放,
③农业上要合理(不是禁止)使用化肥和农药等。 4、电解水化学方程式为:2H2O通电2H2↑+O2↑ 实验可证明:
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;
②在化学变化中,分子可以分成原子,而原子却不能再分。
5、电解水中正极产生氧气,负极产生氢气,
体积比(分子个数比)为1︰2,
质量比为8︰1,在实验中常加稀H2SO4和NaOH来增强水的导电性。
通的是直流电。
6、硬水指含有较多钙、镁离子(Ca2+、Mg2+)的水。 检验硬水的方法:加入肥皂水,搅拌,若泡沫很少,还形成白色垢状物,则为硬水。 用玻璃棒蘸取硬水,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,一定会留下白色固体;但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后留下白色固体的不一定为硬水。 使硬水软化的方法: ①煮沸, ②蒸馏。(方法①更简便,方法②更彻底)
1、氧气是无色无味,密度比空气略大,不易溶于水,液氧是淡蓝色的。
氢气是无色无味,密度最小,难溶于水。
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,密度比空气大,能溶于水(碳酸气)。 干冰是CO2固体。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,密度比空气略小,难溶于水。
2、反应物是固体,需加热,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。
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,不需要加热,制气体时则用制CO2、H2(或双氧水制氧气)的发生装置。
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
难或不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
CO2、HCl、NH3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
CO、N2、(NO)只能用排水法 4、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:加热高锰酸钾或双氧水分解(方程式) H2O2—— ,
KMnO4—— 工
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:分离液态空气(物理变化) 原理:利用N2、 O2的沸点不同,N2先被蒸发,余下的是液氧(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)。 ③实验室制CO2的方法是: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。不能用浓盐酸(产生的气体不纯含有HCl),
不能用稀硫酸(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,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行)
(大理石粉末和稀硫酸可以反应)。CaCO3+ HCl—
5、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,具有氧化性、助燃性,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。 ①(黑色)C和O2反应的现象是: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,发出白光。
②(黄色)S和O2反应的现象是: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,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,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(是SO2,但在叙述现象时不能说出来)。
③(红色或白色)P和O2反应的现象是:冒白烟,生成白色固体(是P2O5,但不能说生成五氧化二磷)。(用于发令枪)
④(银白色)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:放出大量的热,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,生成一种白色固体(是氧化镁,不能说生成氧化镁)。(用于照明弹等)
⑤(银白色)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:剧烈燃烧,火星四射,生成黑色固体(是Fe3O4,不能说),
6、氧气的用途:供给呼吸,支持燃烧; 氮气的用途:(充入灯泡或膨化食品袋中)做保护气、生产氮肥等; 稀有气体用途:充入霓虹灯、充氦气球、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; 二氧化碳的用途:温室肥料、灭火、
干冰(固体二氧化碳)用作致冷剂,进行人工降雨、制造云雾、食品保鲜。
7、“烟”由固体小颗粒形成
如:红磷燃烧产生白烟(五氧化二磷为固体),
氨气和氯化氢气体混合生成白烟;
“雾”由小液滴形成,如浓盐酸在空气中挥发形成白雾。;
|